清晨清脆的鸟啼声穿过薄雾,唤醒了沉寂一夜的土地,也唤醒了准备劳作的农民。住在劳务用工之家的建水县岔科镇庄寨村委会上宽塘村村民罗香珍起床收拾好后,便同其他村民一起到门口,等待面包车将他们送往水果基地。“通过协会的介绍去基地打工,2个月不到我就挣了多块,还被协会评为‘长勤之星’呢。”言语间,罗香珍透着满满的自信。
贫困群众在蓝莓基地务工
近年来,针对贫困群众务工信息闭塞、出行安全隐患大、收入核算困难、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建水县以岔科镇为试点,成立建水县岔科镇农村劳动力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探索“*委+企业+协会+村*总支+农户”运营模式,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提高组织化程度
将贫困群众“聚”起来
“真没想到,到了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风不吹雨不淋,有活干、有钱赚,发家致富不再愁。”今年64岁的母秀英,是建水县岔科镇白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母秀英,里里外外是把好手,随着年纪增长,地里农活干不动,就想到种植基地里找点力所能及的活计挣钱。可因为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吃了“闭门羹”。
岔科镇*委、*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引进多家企业到本镇发展蓝莓、葡萄等高原特色水果产业。余亩的高端蓝莓示范园,1余亩的葡萄、柑橘、美国红桃等果蔬种植基地,带来大量用工需求。如何让当地群众,特别是像母秀英这样年纪偏大、相对弱势的群体也能搭上产业发展的致富快车?
建水县岔科镇农村劳动力服务协会成立揭牌仪式
“要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就要以*建统领,充分发挥堡垒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岔科镇*委副书记杨先铀说。
为此,岔科镇坚持*委统领贯穿始终,成立工作专班,积极推进劳动力服务协会建设,用协会盘活全镇脱贫致富这盘“棋”。即以“*委+企业+协会+村*总支+农户”模式,积极与企业对接用工标准,指导作为“明白人”“带头人”的阻塘子村非公*支部书记注册成立农村劳动力服务协会。同时,将各村*总支动员贫困群众入会务工列为对村级考核的内容之一,压实村级责任,广泛吸纳贫困户入会务工,搭建企业与农户的用工平台。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在岔科镇,越来越多的群众像母秀英一样通过协会介绍找到工作,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据了解,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人;今年以来,协会已帮助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83.32万元。
强化保障服务
让贫困群众“稳”下来
为了让困难群众走出家门务工,岔科镇组织委员徐娜可谓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协会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初,徐娜带着一个工作专班,经常到田间地头沟通协商,实地解决问题。
为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信心,走出家门务工,协会为贫困户提供兜底保障服务,贫困户务工满30天的,可享受元食宿补助及最低元的工资保底收入。“我们虽然设置了最低元的工资保底,但是老乡们在一起务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效激发了他们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内生动力,在‘你追我赶’中不断成长。”徐娜说,“目前务工人员最低工资都是多元,高的能有五六千元,从没有给任何一个人补发过保底工资。”
群众在蓝莓基地务工
该镇还与镇内6家企业签订了劳务派遣订单式协议,常年稳定提供每天个就业岗位,就业高峰期可提供个岗位,可有效保障务工者的就业持续性。
在镇*委、*府对各企业开展的“签约式”服务、“保姆式”服务、“菜单式”服务下,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工人管理难的问题,让各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在佳沃集团格安基地,负责人表示,“有岔科镇*委、*府做后盾,合作社派遣来的村民吃苦耐劳、踏实本分,我们对合作非常满意。”
岔科镇的蓝莓基地
“逢蓝莓、葡萄的采摘旺季,我们的收入就更可观了。有车接、有饭吃,劳动回来还能洗个热水澡。”来自岔科镇白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普兴富一家3口,通过协会介绍到水果基地打工,夫妻两人每个月的收入近万元,女儿普洁更是成了红河佳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劳务协会为务工者配送午餐
激发内生动力
让贫困群众“强”起来
在协会的“劳务用工之家”,所有会员都是同吃、同住,每天都有专车按时将他们送到基地。初达村委会铁牛山村民小组48岁的孔文凤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府兜底保障的对象,之前不爱劳动出了名,现在却主动提出要到协会这边来务工。
设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室
岔科镇还以非公*支部为抓手,将*支部活动建在协会上,从精神上和行动上帮助贫困户改变思想观念,扶贫既“扶志”又“扶智”。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镇*委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在协会上一次*课,累计上*课8节,人次参训;以非公*支部*员为重点,带动协会会员中的流动*员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员,打造一批模范先锋;带领40名贫困*员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员9名)开展“不忘初心跟*走,向建*98周年献礼”系列活动,激励贫困群众感*恩、听*话、跟*走。
劳务用工之家的*课课表
开展主题*课培训
非公*支部还根据时节和需求,设置蓝莓、葡萄采摘及手工制作等实用课程培训。针对动作慢、技能不高的贫困户,安排业务技能强的务工人员或培训人员进行手把手教学,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务工收入;非公*支部充分体现*建带妇建,组建成立“妇女微家”,开展广场舞、家庭教育、法律知识等培训讲座活动8期,进一步充实了务工者的业余生活;同时,从长期住宿在劳务用工之家的妇女中评选“劳务用工微之星”,对就业创收、内务卫生、孝老爱亲、团结和睦、脱贫致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多管齐下,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务工人员干净整洁的宿舍
“现在镇里开始着手建设第二、第三期劳务用工之家,月底就可以投入使用。”看着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劳务用工之家,徐娜告诉记者,项目完成后,全镇劳务用工之家住宿床位可达余个,将为全镇17家果蔬种植企业提供用工保障,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产业发展,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委带、总支帮、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
“未来的岔科镇值得期待!”对此,杨先铀信心满满。
记者:*传龙实习生:朱雪丹
图片由岔科镇提供
责编:张哲心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
原标题:《有宿舍、教室、餐食,建水这里的村民在基地上班生活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