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你知道吗建水这些景区都是国家级文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南诏国在建水筑“惠历”城

至今有余年的建城历史

建水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

众多的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浏览建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纳楼长官司署

建水纳楼司署俗称建水纳楼土司衙门,位于建水县城南约50公里的坡头乡彝族聚集村——回新村,为古代赫赫有名的西南三大彝族土司之一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所在地,简称纳楼司署。是云南保存较好的土司治所。

纳楼土司历史悠久,早在唐宋之际的后晋天福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借助东爨三十七部兵力,推翻杨干贞*权,建立大理国时,纳楼部就是三十七部之一。元代为纳楼茶甸千户,后分为两个千户,隶临安元江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明*平定云南,纳楼茶甸土官普少缴历代印符归顺,明朝廷授其为纳楼茶甸世袭长官副长官。纳楼司境域辽阔、实力雄厚,为临安府九土司之首。曾经是一个地跨红河两岸,南部直与安南(交趾)接壤,在边疆地区声威显赫、不可一世的封建领主“小朝廷”。司署曾悬有两副对联,其一是:“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另一副对联是:“承国恩化洽三江茶甸;奉圣谕钦赐八里纳楼。”

土司署原设于府城南40余公里的官厅(今建水县官厅镇),建有土城,高丈余,立三门。土司署拥有武装和监狱,对土民(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现存清代“临安府纳楼茶甸世袭长官司普关防”一枚,为铜质长方形印,印文为篆字。

现存回新村的纳楼司署,建于清末,气势雄伟,保存较完好。是纳楼茶甸彝族土司后裔普氏土舍的衙门之一。普氏于明洪武年间受封为副长官司,世袭至清代。光绪九年(年),其故,土司内部争权,临安知府报经云贵总督批准,将纳楼土司管辖的地方分给其4个儿子继承,称4土舍,民国初年改为土知州。民国2年()曾授以“临安县纳楼乐善永顺二里及江外三猛地方土司印”一枚,二年后,因新改的县名与浙江的临安县重名,仍改称旧名,另授予“建水县纳楼乐善永顺二里及江外三猛地方兼理崇道安正二里土知州”衙。

回新村的纳楼司署为长舍普国泰的宅邸,居回新村最高点,占地平方米,以大门、前厅、正厅、后院为中轴线,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厢房、耳房、书斋、客堂左右对称,形成三进四合院落,共有大小房舍70余间。大门坊式,三楹,檐角飞翘,大门上悬挂有“纳楼司署”匾额,门前有长10余米,高6米的大照壁,四周有砖、土混砌的护墙两道,内有演兵场,四角各有石砌的二层三层碉堡,气象森严。进大门,前院是办公处所,正厅为公署大堂,后院楼房为住宅。

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层层递进,是彝汉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年6月,全国*协提案委员会建水考察组的著名古建筑和文物专家郑孝燮、孙轶青、罗哲文、丹彤等专程赴回新村考察,对这座“反映土司制度,保存完整,国内罕见的土司衙门”赞不绝口,给予高度评价。罗哲文还赋诗一首:“纳楼司署踞高岗,俯览红河长又长。封建而今随逝水,但留形胜状南疆。”

年,回新纳楼司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元二十二年(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建水文庙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方米,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步入大门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步人棂星门.有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祟圣词、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大成殿建于明弘治年间,28棵柱支撑全殿。前檐12棵为石拄,每棵高5米,重达公斤,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大门左右2棵檐柱雕巨龙盘绕,称为"石龙抱柱"。正面22扇格子门所雕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玻璃瓦的屋顶,光彩夺目。庙宇周围古柏森森,显得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有"金碧壮丽甲全滇"之美誉,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妍斗艳,四时飘香。庭西有两株共生树,一为柏树,一为榕树。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紧紧缠在一起。有人戏称为“万将*抱白小姐”。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现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由于*府和学校注意保存古迹,至今文庙仍很完整。

大成殿后又陈列着元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牌,为滇南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其后为崇圣殿,是祈奉孔子父母的殿堂,雕梁画栋,与大成殿相呼应,蔚为壮观,殿前石栏上刻有杭州西湖二十四景图。殿东还有仓圣祠、景贤祠。前祠奉祀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后者为乡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此讲学近十余年,与边地文稿教有功的文人学士王奎、韩宜可而建的祠堂,也称二贤祠。

指林寺大殿

指林寺坐落在建水城内西南隅,坐南面北,素称临安首寺。指林寺大殿为我省尚存的元代建造、宋式做法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冠,在国内也极为少见,许多古建筑专家给予了极高评价。

指林寺创建于宋末,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明景泰元年门(1450年)《重修指林寺碑记》载:“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元贞间(1296年)建一殿一塔,而大规模增修则在明代永乐年间。指林寺的建筑以正殿为中心,正殿丹墀前有指林寺牌坊“第一山”,相传为流之来滇的建文帝光顾指林寺所题。坊前有天王殿,天王殿前有两座七级密檐塔左右对山卉;正殿后为准提阁、三层高阁,登楼全城一览在目;正殿左有经藏法轮殿,右有藏冥宫殿,周坦廊庑,规模宏大。现只存正殿和指林寺牌坊。

殿重檐歇山顶,围廊式建筑,抬梁式结构,上下檐均施斗拱,举架高峻,正脊与翼角起翘显著,具元代建筑特点。殿内存素描壁画二幅,绘释迦牟尼佛及孔雀明王图,另有明景泰三年重修碑记,述建寺历史。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朝阳楼原名迎晖门,亦称东门楼,位于建水县城中心l临安路(原建中路)东端,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年)。

楼有三层,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许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坚固的构架,再以砖石砌成城墙及城门。楼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面积平方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顶。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有“小天安门”之称,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祖国边陲古老*事重镇的象征。

唐元和年间,南诏*权在此处修筑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年),设临安卫,在原来土城的基础上扩建成砖城,并在四座城门上各建楼三层,东门叫迎晖门(即朝阳楼),南称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名永贞门。清顺治丁亥年(年),南西北三城均毁于战火,唯东门朝阳楼完好无损。

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笔力刚劲,极有气魄。

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3.4千斤,击之可声闻(即朝阳楼),数里。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

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米,宽3-8米,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

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不失为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因此而得名。建水城西三里泸江河上的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

双龙桥是云南古桥梁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它承袭了我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它融桥梁建筑科学与造型艺术为一体,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在我国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有“滇南大观园”之誉,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朱家花园坐南朝北,入口为垂花大门。左侧沿街的10间“呆脚楼”与其后的“跑马转角楼”相连,是当年的帐房和资供应铺面等,是朱家经营进出口贸易,买卖大锡、洋纱布匹、食盐、烟土的“朱恒泰”总商号。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有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有右栏。

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

年,在重修朱家花园的施工中,管理人员还在楼上发现了朱家小姐学诗时,经老师批改过,画着红圈圈的诗文。现在,它们也在朱家花园内的图片展览里,那些娟秀的字迹,依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与脉搏。

朱家花园是建水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是汉族建筑艺术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雕刻绘画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内容和技巧,增添了特色。朱家花园建设中十分重视住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建有荷花鱼水池,使居住融入江南水乡景色。水上戏台使观众感到空气清新。40多个天井增添了采光面。门窗雕刻精细,内容多样,既有利于通风,又使人感到美观。房内的床、桌、椅、凳等均是紫木雕,是清代风格的体现。

朱家花园从落成至今的近百年中,因几度被抄没,新中国成立后又几度挪作他用,长时间未曾作过任何修缮。年建水县*府收回朱家花园后,先后投资多万元,对其进行整体维修。年10月,朱家花园被列为我省第一期精品旅游项目后,又投入近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并重建了后花园,才使这座百年老宅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

团山民居建筑群

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

村庄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面临肥沃的西庄坝子、泸江河、个碧石铁路、鸡石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村前,交通十分便利,并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

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5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建水所有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就是这几家

你记住了吗?

征稿

微游云南投稿邮箱开通啦!

欢迎读者来稿分享你的云南趣事

投稿邮箱:xy.huang

1tri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