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水千年古城ldquo临半榜r [复制链接]

1#

这是我第二次来建水古城,离上一次到建水差不多过去了20多年,记得当年我在元阳梯田拍完落日后,在返回昆明的途中路过建水,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就在建水住了一晚。当年对建水知之甚少,建水也并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这次安排红河文化之旅的时候,我们给建水预留了两天时间,并提前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有关建水的资料,希望能对建水有个初步的认识。

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水自汉武帝时设郡,还在古畹町时就设为县,后来自蜀汉、晋、五代至唐代都是如此。没有建城之前建水这片区域是爨(cuàn)人的领地。

碑文·“斑固述修道训,爰暨汉末”

爨姓,据传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zhuānxū)的后人,本姓“姬”,如果追溯到东汉末年,为“班”姓,是汉族“班固”的后代之一,之后“迁运庸蜀,流薄南入”,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后来便用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进而成为了少数民族。《爨龙颜碑》中记载:“菜邑于爨,因氏族焉”。如此看来边陲小邑建水从古至今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建水能有如此厚重的儒家传承。

碑文“迁运庸蜀,流薄南入”,

碑文“菜邑于爨,因氏族焉”

大理国*权初建时(年—年,年—年),建水以土筑城,段思平封其舅爨(cuan)判为巴甸侯,建水就是他的封地。公元年,蒙古*队征服云南,灭大理国后,设建水千户,隶阿僰(bó)万户。直到明朝的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拓宽城市,改建为砖城。现在建水县的一些遗迹,基本都是从明代开始的。建水县标志性建筑朝阳楼(又称东门)就是建于明洪武(年),比天安门要早28年,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明代建筑。

年6月5日摄于建水县北城门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这使得建水境内出了很多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人,武举人人。

年6月4日摄于建水临安府署

当时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建水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因此建水又有“临半榜”之称。而建水的文庙规模之大,让你感觉和小县城的地位不太相符,在中国历史上多座文庙中,建水文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第二大文庙,可见建水尊孔之风极盛,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年6月6日摄于建水“文献名邦”牌楼

建水“文献名邦”牌楼就在以前的东城门附近,紧靠滇越铁路临安站的东边,一出车站就能看到,我是临离开建水的那天早上,冒雨打车去看了一下这个牌楼。之所以这么感兴趣,是因为在云南旅游时我经常看到各地的“文献名邦”牌楼,巍山古城,大理古城都看到过,昆明的遥岑楼上也有一块,据说遥岑楼上这块“文献名邦”是明朝才子杨升庵在此讲学时,为感谢恩师明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一清而题写的。云南这么多地方挂着“文献名邦”的题牌,我一直觉得会不会是后人们争相仿效,把“文献名邦”滥用了?毕竟杨升庵这位明朝状元被发配在云南30多年,对云南的影响太大了。不过,在建水的城楼或街头高悬一块“文献名邦”倒是与“临半榜”实力相符的。应该是名至实归。

6月4日车子开进了建水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因此我们没有去酒店办理入住,而是直接去了古城老街的网红菜馆“福籍菜”。按我们的习惯和性格,旅行在外一般都不会去网红菜馆,因为大概率会让自己失望,不过,建水的朋友一再强烈推荐,我们也就决定冒险一试。

年6月4日摄于建水临安路“福籍菜”

福籍菜临街的门脸并不是很大,但是里面却是一个三进的古色古香庭院,以原滋原味的建水地方风味菜为主,院子里有百年缅桂、米兰等,一看就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宅院,我比较喜欢的是酒店内部悬挂了很多有古城标志性的历史记照,你可以在等餐之余慢慢观赏。

年6月4日摄于建水临安路“福籍菜”

吃完中饭我们决定直接去游览不远处的文庙。去文庙的路上经过了指林寺,指林寺被誉为“临安首寺”。民间素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建水古称临安)的说法。据碑刻记载:“寺始于宋,成于元。”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古代寺院。杨升庵被贬云南时也曾经到过指林寺,并且留下了“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后心皆此心”的诗句。

我之所以非常留意杨升庵,是杨升庵一生对云南影响巨大,因此我在云南旅行期间,常常会设计一些路线,与他当年一路千里颠簸,被贬云南的路线尽量一致,从而去感受他留下那些诗作时的意境。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临江仙》,我一直猜测是他在云南过兰津古渡时有感而发,为此,我曾从保山和永平两个方向到过霁虹桥,可惜这座中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和岩壁上杨升庵的那首《兰津桥》都因修建水库而淹没江底。

年6月5日摄于指林寺

指林寺现在正在修缮,以前建水县*校一直用指林寺办公,这两年在慢慢腾退,据说寺院内有两副壁画非常有名,我本想进去看看,但看到门卫室的保安正在躺椅打瞌睡,即不忍叫醒他,也不好意思偷偷溜进去,只好作罢,下次有机会再来吧。

指林寺不远处就是建水文庙的入口“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

年6月5日摄于建水文庙

史料记载,明代时期中国大约有记录可查的文庙大约座,到了清代约座。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孔子文庙归纳起来只有三类:一类是孔家的家庙,天下只有两处:山东曲阜的孔庙和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宋室南渡后,孔家迁庙)。一类是国庙,天下也只有两处北京的皇家孔庙和山东曲阜的孔庙。这是孔子文庙的最高等级规格,古制规定国庙为九进,府州文庙一般按照七进的规格,各地文庙绝对不可以违反古制。还有一类就是建在各地以讲学传播为主的孔子文庙。建水县的孔子文庙是按山东曲阜孔庙布局建造,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制式规制

建水文庙依照规制: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规定建造。

“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池北端筑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此桥民间也叫“状元桥”,三孔分别代表“状元”,“榜眼”和“探花”。“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意语日后功成名就,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记得当年考大学前去过曲阜的孔庙,在北京读书期间去过北京的孔庙,今天再游建水文庙,只是当年梦想早已不在,一切都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年6月5日摄于建水文庙泮池

年6月5日摄于建水文庙泮池中的“状元桥”和“钓鳌亭”

也许是我们来的季节不对,亦或是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在建水文庙的泮池中我没有看到水芹。芹,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夏天开白色花,按礼制讲,古代读书人若是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必须在泮池思乐亭边“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是要采些芹菜插在帽上,这才算得上是个真正有功名的读书人。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洙泗渊源”坊(背面是“万世宗师”匾额),为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古时鲁国首都曲阜,有两条河流,一叫洙水,一叫泗水。洙水和泗水交汇处即孔子的出生地,后来又成为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后人就以“洙泗”作为儒家和儒家思想的代称。“洙泗渊源”,意即儒家学说,起源于山东曲阜,洙水泗水交汇处的孔子故里。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洙洒渊源”坊至棂星门及横向对称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庙园林气氛甚浓的历史文化碑刻区,也是文庙礼制建筑中的第四进。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棂星门东西两侧为碑林,其间立有很多块石碑,记载了明清重修文庙的情况,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边疆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可惜没有时间仔细观看。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文庙

在碑林的廊道里我看见很多老人在安静地打牌,这是我第一次感觉打扑克都这么有文化和历史感。

在西碑亭我还看到了件非常奇怪的石碑,碑体高大,由两块巨石拼接而成,碑身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为乾隆皇帝亲书《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记载的是乾隆二十至二十三年(—年)清*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史实,在我的记忆里这块碑应该在北京,这里怎么会有这样与建水毫不相干的一块碑呢?走到东碑亭,里面也赫然立着一块《平定青海告成太学记》。

年6月4日摄于建水《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

自此我大概明白了官府的苦心:这两块碑一定是复制品,云南与*和青海一样都是边陲之地,古时民族杂居,民风强悍,于是推行“恩威并施”的*策也就不足为奇。而且我发现,这两个碑放置的位置极为巧妙,在先师殿的两侧,拜祭完先师殿的人无论从左右哪个门离开,都必须路过其中一个碑,真可谓“文攻武压”。

年6月4日摄于建水杏坛

再往前走是杏坛,相传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杏坛中有一块明代天顺年间的“孔圣弦颂图”画像碑,碑文为宋高宗御题《孔子像赞》,此碑原是宋高宗赠予浙江衢州孔庙,元灭南宋后,此碑随原国都临安之名移至建水而传入建水文庙。

先师庙又称“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殿正面悬挂的大匾“先师庙",大成殿正面有22扇雕花屏门,其中“喜鹊闹梅”、“犀牛望月”等等,都是雕刻艺术的珍品。

年6月4日摄于建水先师庙

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我走进去后发现,对这些先儒真的知之甚少,感觉磕头也找不对人,就又退了出来。

年6月4日摄于建水东西厢房

年6月4日摄于建水崇圣祠

崇圣祠也是建水文庙7进制的最后一进,是祭祀孔子前五代列祖列宗的场所,其为五开间三进深建筑,前檐梁架、斗拱上施彩画,殿前有石拦板望柱。

游览完建水文庙和其他古迹之后,我之前的困惑也慢慢解开,明白了为什么在边陲云南建水一带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孔庙,会有如此多的儒家文化遗迹。

从文化层面来看,明朝之前,云南虽然也设置了土司府等,但一直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统治者看重的是地域统一的“大一统"。到明清的时候国家统一的观念变成了"天下一家",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实现*治文化上的大一统。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在年《国史大纲》中写到“明祖崛起,扫除胡尘,光复故土,亦可谓一个上进的转变。”,晚年他曾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指出,明代士大夫阶层大都"仅言开国,不及攘夷",文人阶层"心中笔下无华夷之别"。而在云南地区推行科举考试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更是逐渐渗入边疆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得以建立。

从人口基础层面来看,至明朝开始“父死子继,*者必婚,携妻同住”的*屯制度,向云南移民高达一百五十万,分布在昆明、楚雄、曲靖、保山等广大地区,洪武十七年,轰轰烈烈的民屯开始。《滇略》云:“高皇帝既定滇中,尽迁江左良家闾左以实之。”在公元年,江南江西二百五十余万入滇,公元年“再移南京民众及士大夫三十余万”。通过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把近三百万汉民迁到了云南。汉族人口开始在云南逐渐占居多数的地位,比任何一个土著民族的人都多。少数民族再无可能把大量的汉族人口融合入他们之中。汉文化有了人口基础。

而后的商屯*策,使得移民而来的南方汉人富甲更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百废待兴的云南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了经济基础之后,从而使得他们有财力不断地扩建和兴建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庙等其他古代建筑。而相对偏僻的地理环境,又让这些建筑避开战火,幸运的保留下来。

自此,明朝之前相对独立的云南,成为明朝汉地十八省之一,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市井之僻,儒家文化成为了“天下一家”的共识,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影响着云南的方方面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