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阳山,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利民乡暮阳村委会,最高海拔.6米,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它亲眼见证了千座荒山变绿坡,见证了橘花开,橘果*,橘农富的历程。
利民乡、盘江乡相毗邻,地处建水县北部,为山区乡、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33.8%、35.2%。脱贫攻坚战以来,建水县委、*府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定“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把柑橘产业培植成区域脱贫产业,两个乡年产值近10亿元。
挂满枝头的柑橘星火点一村,燎原传两乡
“利民种柑橘是从清江村委会开始的,最早要推算到年,当时群众自发从玉溪市华宁县华溪村引进苗和技术,开始种植柑橘。没料到的是,发展这么快,尤其在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每年新增的面积超过1万亩,已经覆盖了全乡8个村委会,发展到了暮阳山脚。”说起柑橘,利民乡副乡长刘永生如数家珍。
利民乡柑橘产业园刘永生感慨,正是建水“盘江乡大户规模示范带动,利民乡以户带户逐村推广”的柑橘产业“双模推进”规划的坚定实践。根据规划,利民乡充分用好清江、新华、竹鸡河3个村委会与玉溪市华宁县接壤的优势;充分用好几个村委会群众自发引进技术,“以户传户、以村传村”积累的种植经验,加强引导,逐步向海拔米以下村委会推广,目前已经覆盖暮阳、新建村委会,每年全乡5个高海拔村委会新增连片柑橘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盘江乡万亩柑橘产业园和利民乡不同,盘江乡虽然气候条件适合,但群众没有种植经验,用群众带动群众的方式推广种植难度大。针对这一难题,县乡制定了“流转土地,大户示范带动”的思路。年,盘江乡规划实施了“南部万亩柑橘示范园”,先后引进农业科技企业5家,大户44个,在辽远、普家境等4个村委会规模示范种植5.6万亩,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签订收购协议等方式,辐射带动8个村委会户农户种植柑橘1.6万亩。
殊途同归,“双模推进”促进规模发展,以燎原之势迅速在两乡培育了区域脱贫产业,截至年底,柑橘种植面积近9万亩,让一座座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绿坡。
群众前边跑,*府后面保
暮阳村委会大面积发展柑橘后,灌溉成了最需解决的难题,遇到天干的时候,为了保住橘树,群众得从远处花高价钱拉水来灌溉,最高的甚至到了80多元一立方米,面对这样的困境,暮阳村委会班子主动作为,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投资,从大暮阳坝塘,铺设灌溉管网覆盖更多的土地,再用每年的部分收益来偿还投资,这样既化解了无资金投入灌溉设施的难题,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和暮阳村委会一样的,还有盘江乡苏租、新平2个村委会。为彻底解决灌溉用水的难题,建水县投资万元建设光伏太阳能提水工程,彻底改善了余亩土地的灌溉条件,让灌区成为了优质柑橘、烤烟和冬早蔬菜的种植基地。
加大田间道路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灌溉用水的解决,只是建水县乡村三级联动,为民“护航”产业发展的特写。脱贫攻坚以来,建水坚持统防统治保病虫害有效防治,织就了县乡村三级防控网,阻断了柑橘癌症“*龙病”的传播;坚持问需于民保产业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1.5亿元,加大水利、田间道路、交易场所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覆盖超过7.3万亩;坚持到户产业及金融扶贫保产业发展资金不断链,累计发放以奖代补到户产业扶持资金.9万元,扶贫小额信贷.7万元,受益户,保障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昨日贫困户,今朝带头人
在建水,柑橘产业让很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利民乡新华村委会平田村民李建业,为了给父亲治疗淋巴癌掏光了家底,年一家人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一支针水,一天就得几千元。”李建业的话不多,但回忆起带着父亲四下求医治病的日子却满是唏嘘。直到他开始种植柑橘,才逐步摆脱了“因病致贫”的命运。
贫困户李建业(左一)靠种植柑橘致富为了扩大柑橘种植面积,没有资金,李建业就向卖农药化肥的老板赊账,向银行借贷;自己一个人干不了,就请工,从一开始请1人到现在忙时请10人左右的零工。自身有了发展,也带动周边家庭困难的乡亲就业。
年李建业还清了父亲治病欠下的50万元,建起了三层的小洋楼,虽然建房还欠着20多万,他却自信满满:“现在我种着90多亩柑橘,今年还要在妻子老家种50亩,明年就能还清了20万了。”
像李建业一样通过种植柑橘脱贫致富的人还很多,比如盘江乡欧家庄村委会汉滩村那个曾经住着危房、打着光棍的白平辉,种上柑橘后摘了贫困户的“帽子”,从此盖起了新房,娶了媳妇。
一户户昔日的贫困户在柑橘金*中告别了贫困,利民乡、盘江乡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户种植柑橘,超过户每年固定有劳动力在柑橘地务工。柑橘,让许多曾经的贫困户华丽转身,变成了致富的带头人。
暮阳山下橘花开“暮阳山下橘花开,千坡胜贫报捷来”,巍巍屹立的暮阳山一年一年记载着橘树花开香千里,橘果染金满山坡的盛景,每一亩、每一坡都是战贫传来的捷报。
云南网记者秦黛玥通讯员周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