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团友专栏丨从碧色寨车站到伍家寨人字桥与1 [复制链接]

1#

此行前,渔夫老师便希望我能发挥“特长”在行后撰文。然而游记偏偏是我最不擅长的,盖因我最缺乏的就是“浪漫”之“诗意”,仅仅是各种强迫症就足以令人难以忍受了。

▲滇越铁路夹皮沟段〔摄影:蛮书〕

尽管如此,A+B两条线的10天行程下来,不写下些什么终究是对不起滇越铁路的建造者、维护者、探索者,更对不起通海、建水双城的每一座古建、每一口古井与每一份过桥米线的,于是有了这篇不知所云、散乱到了极点的行程所感。若没能让读者看后有报名参加下一期此行程的冲动,还望各位看官们多多包涵。

我想看到的,滇越铁路都给了

为什么要来看滇越铁路?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火车迷”,不能辨识各种火车头的区别,但却和普通人一样对火车、铁路抱有朴素而深厚的情感。

▲滇越铁路夹皮沟段〔摄影:蛮书〕

儿时最喜欢的是看火车而非坐火车——坐上去就看不见火车了——跑到丰台区、东便门角楼前的小桥(这个点位前些年仍在,仍然可以从容地观赏从北京站始发的各趟列车)上去,待到家人不耐烦了要叫我离开为止。

我曾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广播站的“古典音画”节目中专门介绍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记得当时与我合作的广播站站长兰竹学姐最后指出,火车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漫长的旅程,让我们想起过去、诗和远方……

小平同志在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时曾说,感觉就是快,催着人跑。而滇越铁路作为铺设米轨的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董线路,自然以“慢”为最大特征,这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更多,也想清楚更多。而米轨开动中那有节奏感的“咣当、咣当”的响声,同样饱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渔夫、蛮书二位老师所带领的“文化行走”团队从昆明市出发,弃高速而走老路,就是为了沿着滇越铁路的线路行进。

▲滇越铁路阳宗海大展线〔摄影:蛮书〕

一路上有着“窄轨”显著特征的滇越铁路时而出现在车窗的左侧,时而又浮现在它的右侧,甚至会在阳宗海这处大湖附近与足够现代化的成昆铁路高低错落交织在一起,古老与现代、西方与中国始终交汇在一起。

▲滇越铁路宜良站〔摄影:蛮书〕

我们在宜良站第一次走上向往已久的米轨,去看站区周边那一栋栋与后来的建筑生长在一起的百年老站房。它们有着清一色的“法国*”涂装,中西合璧的“法式风格”让其并不难以辨认。

▲开远站准备出发的东风21型机车〔摄影:渔夫〕

从宜良到开远,汽车重新驶回了高速,为的是赶上下午4点开车的米轨公交列车。这段滇越铁路正线上唯一仍能载客的线路从开远行至大塔车站,中间每站只停车1分钟,到大塔后火车头掉头再开回来。它更像是一趟当地公交集团运行的区间公交车,当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光价值。

▲开远站小火车的硬座车厢内部〔摄影:渔夫〕

这段的车票分为硬座和软座,软座车提供许多小零食,每人还可获得一杯牛奶之类的饮品。东风21内燃机车头发出响亮甚至是有些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突突地喷着黑烟,似乎在向我们宣誓着它厚重的历史分量,有着不容被轻视的骄傲气概。无疑,既不爱鸣笛,又不会喷烟的高铁动车组在它面前只能算是晚生后辈。

▲行驶中的开远米轨小火车〔摄影:渔夫〕

如今回想起来,这1个多小时的米轨火车行程远算不上“舒适”,毕竟开远的气温颇高,车厢里有一种多年未有过的在绿皮车中才体验过的闷热感。这趟火车的行驶速度约莫在20-25千米/时左右,不仅是“火车没有汽车快”,自行车蹬快了估计都能毫不费力地超过它。

▲开远站小火车的软座车厢〔摄影:渔夫〕

然而这一路却是无可争议地精彩和难忘。火车钻过一个个隧道,一座座桥梁,通过一个个在北京难得一见的平交道口。不消多时你就会感受到,车窗外的当地人对火车有着莫名的熟悉与亲近感,各种型号的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小卡车会随时出现,成为这趟行程中最让人感到温暖、踏实的背景。

▲罗西尚健在的手机与车厢合影〔摄影:Classical〕

对于我这个对铁路、火车较为无知的“非火车迷”而言,这趟旅程正好可以看到许多平日里看不到的场景。尤其是行至大塔站后机车头的“掉头”操作,更是令我倍感新奇与惊喜。我的火车迷朋友“篱畔山人”在朋友圈瞥见了我拍的一段小视频,颇为不屑地评论道:这不很常见么,有啥可惊喜的?

哈哈,由得他去评论吧,我就是惊喜。

看什么都新鲜,是我这个从小成长在北京,又不爱出门疯闹的人的最大特征之一。滇越铁路首先满足了我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当然还有那几乎无可救药的“厚古薄今”。

从碧色寨车站到伍家寨人字桥:与年前对话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蒙自市是我们此行的落脚点。蒙自是一座环境秀美的宜居之地,南湖周边十分繁华热闹,物产富足,当年南迁蒙自的西南联大的专家学者们若得见此景定会十分欣慰吧。

希尔顿欢朋酒店开门见山地指明了蒙自市的文化旅游重点——滇越铁路,房间床铺上方挂的是碧色寨车站的全景照片,卫生间的马桶上方则是当年驰骋在米轨线上蒸汽机车头……来蒙自,就是来看铁路,看火车的。

▲碧色寨的经典机位〔摄影:渔夫〕

碧色寨车站离市区不远,如今已开发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坐付费的摆渡车才能接近车站所在的位置。

但无论后人如何修饰,碧色寨车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冯小刚导演在拍摄电影《芳华》时所需要找到的“完整复古感”至今仍能轻而易举地找到。

▲有越南建筑风格的碧色寨员工食堂〔摄影:渔夫〕

这里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完整、复古,从站台到酒店,再到水塔、机车房,一切都恍若百年前的昨日。

▲无人版碧色寨〔摄影:渔夫〕

法国人主持修建的滇越铁路在这座车站与中国锡矿商人主持修建的个碧临屏铁路实现了“对面不相逢”般的遥望——法国人用米轨,我们则选择更窄的寸轨,谁也开不到谁的轨道上。一座碧色寨,两处车站,交相辉映,记录了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火车驶过碧色寨〔摄影:渔夫〕

在车站内外徜徉许久,正午时分刚要“撤退”之际,一列米轨正线上的货运列车突然闯入了大家的视线中。渔夫老师说他来过这里多次,却一回也没能赶上有列车通过。我们纷纷举起各种设备,向以牛车一般速度喘着粗气驶来的内燃机车头牵引的货车行注目礼,目视着它从远方缓缓驶来,在所有人面前鸣笛、喷烟,宣誓自己才是这条线路、这座车站的主人,而后又缓缓地离我们远去。

《建水记》的作者于坚曾写道: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

▲蛮耗镇〔摄影:渔夫〕

转过天来,我们驱车前往此行真正的“重头戏”——伍家寨人字桥朝圣。车离开蒙自市区不久后天便开始下雨,蒙屏高速不让7座以上的车走,我们只好“舍近求远”走上了一条名为“蒙蛮线”的山区小道。如今回想起来,这趟行程既远又险,以后还是不要走的好。

▲屏边新城的风雨桥〔摄影:渔夫〕

就这样绕了一上午的远,中午时分我们方才抵达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事实上,伍家寨人字桥距离蒙自市区的直线距离也就50公里不到,但在艰难行进了4个小时后我们仍离它有着1个半小时的车程。

▲在屏边县城吃的便餐〔摄影:渔夫〕

回程天黑了,路又不好走怎么办?蛮书老师在餐桌上倒是很淡定:既来之,则安之嘛,今天肯定是要看到这座桥的。

天公作美,午饭后雨渐渐停了下来,天空甚至开始放晴了。每天都报“有雨”的天气预报继续处于不准的状态,这令我们有了几分信心和希望。午后的车程因路况、天气的改善而变得顺畅了不少,通往人字桥的“人白线”虽道路级别不高却也修筑得足够平整。下午两点半左右,渔夫老师终于用他那充满磁性与良好共鸣的声音宣告,人字桥就在车窗的左侧了,大家下车。

▲人字桥经典机位〔摄影:渔夫〕

这被火车迷视作朝圣之地的伍家寨人字桥地处高山峡谷之间,附近皆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水”的喀斯特地貌。河道虽不宽,但水流却相当湍急,许多巨大的落石堆叠在河道内。若是赶上汛期暴雨如注,这地方是万万来不得的。

不过好消息是,人字桥显然有被改造成景区的规划。桥下的村庄建起了旅游公厕和小商铺,通向铁路桥的山路也完全是新铺设的,走上去几无难度。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也会成为碧色寨车站一样的王牌旅游景区+特色乡村民宿接待点吧。

▲人字桥下面的村子〔摄影:渔夫〕

此行对于渔夫老师和他所组建的“文化地图”团队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4月份这条线路首发团时因时间计算等原因,未能来到这地处偏远的人字桥下,留下了些许遗憾。有成员在行后撰文中将自己与人字桥“P”在了一起,也就此将“瞻仰人字桥”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第二波踏上同一线路的我们。

▲我们在钻山〔摄影:渔夫〕

眼见人字桥就在不远处的山腰之上,渔夫老师点着我的名字开始了“发号施令”——你沿着路一直往里面走,抓紧时间,赶快!再往前走20米就先别走了,等一下后面的人……

待一行八九人全部赶到,渔夫老师指出,往前走能一直走到桥底下再穿到对面去,往上走能登桥。然而他却几乎没有给我们选择的余地,大手一挥指向了登桥的道路。望见桥的第一步我们已然实现,此刻我们便站在此前团友P图的位置上,登上人字桥才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标。

▲渔夫老师拍的我爬山的画面〔摄影:渔夫〕

然而登桥这段路却比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仅需大约20分钟,我们便又一次见到了已经熟悉、亲近起来的滇越铁路米轨正线。渔夫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到了,只需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照明,钻过前面不远处的隧道,人字桥就到了。

钻隧道却是十分新奇的体验,隧道深不可测(实际上查阅相关图纸便可得知,这一段的隧道没有多长,几分钟就能步行过去)且漆黑一片,顶上不断有顺着裂隙流下来的水滴落在米轨上。我们便沿着米轨正线调整好步伐大小,一步步稳稳地在黑暗中穿行。

▲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摄影:渔夫〕

经历了片刻的黑暗带来的恐惧感,亮光浮现在不远处的前方,待我们的瞳孔适应了这预料之中的光线变化,人字桥那庞大而矫健的身姿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与脚下了。

▲啊我们终于上了人字桥〔摄影:Classical〕

瞻仰人字桥,有攀登珠峰的感觉。你不敢相信,你真的走了上去。

找寻国保碑,找各种角度拍照、摄影、打卡,在百年前建成的铁路桥上走过来又走过去,沿着米轨线路走一趟,又沿着桥的边缘再走一趟。大家无不为这座建于一百年前的“肋式三铰拱钢梁桥”所彻底折服。

▲欣赏人字桥〔摄影:Classical〕

渔夫老师展开了印有“文化地图”字样的旗帜,那上面有首发团全体成员的签名。我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她们的夙愿,带她们一起登上了这座伟大而庄严的人字桥!

修这座大桥是死了不少人的,中国人死了,法国殖民者也有死的。滇越铁路上的每一寸轨道都凝结着中国劳工的血泪,这是我们不容忘却的记忆。

▲我们换了一个方向下桥〔摄影:Classical〕

但同时,以伍家寨人字桥为代表的滇越铁路上的诸多遗存又是当时中法两国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滇越铁路的通车带动了沿线村寨、市镇的发展,客观上改变了昆明至河口段国人的生产与生活,这同样是我们必须予以正视的史实。

我们的确不需要也不应该给法国殖民者立什么纪念碑,这条铁路的存在就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纪念。

时至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活着的,正如沿线的百姓们一样,将一直活下去。

恍惚之间,团友“罗西”的手机啪的一声掉落在人字桥上,瞬间屏幕就碎了。渔夫老师说出了一句不怎么讲道理的“名言”:你的手机在人字桥上摔碎了,不亏。

▲渔夫觉得有必要放出这张图〔摄影:罗西〕

穿过人字桥另一端的隧道,“人在桥在与桥共存”的标语赫然映入眼帘。这是我们新中国的铁路人守护这座大桥的阵地,*旗与国旗早已高高飘扬在滇越铁路的上空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当我们在两天后回到昆明市时,有团友跑到南强步行街闲逛,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售卖滇越铁路主题文创的摊位。我和渔夫老师获知消息后立马打车前往,见到了N件不同样式的文创纪念品——印有米其林、东风21机车头图样的冰箱贴、金属书签、杯垫、明信片直至雨伞,可谓应有尽有。

它的品牌就叫“人字桥”,这让我们这些刚从人字桥上下来的行走者无不为之感动,纷纷慷慨解囊消费了一通。(这家店铺淘宝上有网店)

文创让文化遗产重新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记忆与生活,它的价值的确远非“赚钱”那样庸俗。

推荐阅读:

团友专栏丨滇越铁路行走纪事——铁路篇

蛮书丨我在云南看“大象”

蛮书丨如果当时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乘坐滇越铁路上的列车,我一定凑齐4.5元零钱,找列车员要张硬卡纸车票

建水通海:在文化旅游视野下,“双城”的底层历史叙事

建水丨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古城

建水丨琴书笔砚作生涯,茶不尽,不归家

沙溪丨在边缘中安于边缘,在烟火中续燃烟火

跟着渔夫

看山,看水

看大块文章

承接云南私人文化定制游学线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