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发现建水的碑刻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建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除了拥有大量园林化的宗祠民宅、楼台亭阁,寺院庙宇、长桥古桥、石坊匾额外,碑刻也是建水众多文化古迹之一。它是建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补史书阙遗,亦为研究建水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建水的碑刻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建水最早的碑刻首推立于元代至大元年正月()文庙里的《大元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碑》,是滇南最古老的碑刻,被誉为“滇南第一石”。

△英武大章碑

碑文撰写日期是元王朝的“至大元年正月”。查询资料,至大年号是继忽必烈,铁穆耳之后的第三代皇帝——海山,从一些出土或收藏的石刻雕像中,也可以知道建水碑刻最早发源于元代。

碑与历史史实

历史史实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价值,碑刻记载的史实是研究统治者的*策和制度的有力的史料价值。

建水文庙作为一座古代文化的圣殿,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古碑,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当属文庙大成殿西碑亭内的满汉文碑。

△满汉文碑

故名思议,满汉文碑是由满文和汉文分别镌刻的两块碑并立在一起,镶嵌在一块完整的碑座上,头上也有碑顶,为罕见的巨型石碑,碑文为清乾隆皇帝作《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记载的是乾隆二十至二十三年(—)清*平定*准噶尔部反动贵族叛乱的史实。临安知府双鼎及所属州县知事用北京文庙御制碑文拓片勒石。

这块《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以皇帝的口气行文,记述了乾隆二十年()在*平定准葛尔部贵族阿睦尔撒纳,以及三年后平定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史实。为何在祖国的边陲要制这样一块碑呢?碑中的史实于建水毫不相干,为何要制作这样一块石碑?

《建水县志》中记载:“彝、哈尼、傣3个民族是建水县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汉、回两族,从元、明时期陆续迁入。”在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西南——建水,推行“恩威并施”、“文攻武压”的*策,使得这段与儒学文化无关的历史受到器重,落脚于文庙。

碑与古代圣贤

在建水文庙内,有一块图文交相辉映的“孔圣弦颂碑”。图中孔子席地而坐抚琴授课,神情专注,席前四弟子拱手肃立,洗耳恭听。该碑刻构图饱满,雕刻精美,将人物的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达到了生动传神,寓教于观的艺术境界,为建水古代石刻人物像的上乘之作。图上刻有《宋高宗御制赞》,“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碑文有48个字,为宋高宗赵构御赐给浙江衢州孔庙落成典礼的,公元年,北宋灭亡,赵构流亡浙江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宁波王朝,当时山东曲阜也被金兵攻占,孔子第48代孙衍圣公孔瑞友手捧孔子圣像,携妻儿老小跟随宋高宗赵构到了临安。

△孔圣弦颂碑

△宋高宗御制赞

宋高宗感其精诚,在浙江衢州赐地赐金修建孔庙,历史称衢州孔庙办“孔氏南宗”该碑如何到了建水?南诏*权于唐元和年间(—)在这里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于通海都督府。南宋宝祐元年()蒙古*队征服云南,立建水千户,元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千户为建水州,隶于临安路。明代建水仍为州,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于移至建水,因而建水旧称临安。《滇略》一书记载:“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语曰金临安,银大理”联想到南宋灭亡后临安这名就“迁移”到建水。再加上,建水文庙的规模也位居全国第二,所以该碑就是这样到了建水的。

人们刻“孔圣弦颂碑”是要展示礼乐文化的盛大,推行礼仪,尊重音乐的教化功能。孔圣人,慈眉善目,席地而坐,宽衣展袖,双手抚琴,似在给弟子讲述礼乐精义。传说摸了孔圣人的头就会变得聪明,所以碑图中孔子原本天庭饱满的前额已凹下去了很多。

碑与环境保护

建水的东井旁边有一块“重修东井记”。碑文云:“东井创自建城之初,载在郡志,名曰礼井,俗名水井殿。重修*靖十四年,客民捐修,有人争占,具呈立蒙委、捕厅勘讯,示谕:井外禁止摆铺遮拦,阴滞汲水道路,井四至,除香火铺外山墙,理合遵谕,勒石以垂永久。”从碑文中得知,当时人们为保护东井,使其水质保持纯净,不受污染,采取的措施是“禁止摆铺遮拦,阴滞汲水道路”。《重修东井记》不仅在当时起到了保护井水不受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迷信思想,认为只要求神、求水龙王,才能有甘饮。这实际上是当时民间经公议而形成并颁布施行的一块“环境保护法规”碑。

△重修东井记

△渴者甘饮

建水东坝马*村有一座天缘桥,桥上有一石碑,镂刻护桥警句,价值极高。

△天缘桥保护碑

《天缘桥保护碑》谈不上精美,无额无座,可谓貌不其扬。其文云:“此桥功力□□□艰维,原以利□□之培风水。凡老幼□妇游览斯桥者,只宜安静观望,不得擅毁神象、阁亭、砖瓦以及碑石、墙壁、狮等类,再禁砍桥边堤上之树木。若有敢犯者,公议罚银拾两备补,亦罚银拾两开河倘习恶不遵禀,官司究治决不宽贷”。碑文除几个字残缺难以辨认,其余字迹清晰,笔力雄健,古朴俊雅,镌刻如新。(□为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不知是何字迹)

细细品味石碑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早在建桥之初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块清代立石的石碑,虽朴素,类似乡规民约,但它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让我们懂得了桥梁与周围环境共生共存的关系。而今,我们赞美《天缘桥保护碑》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被它所告诫的护桥意识所撼服。

我们建水是历史文化名城,要想把“历史文化名城”之名保留下去,就必须保护古城,爱护遗产。破坏了文物,历史文化将会变成空壳,失去内在意蕴,名城将会名之不存,其光泽亦会消失殆尽。

碑与教育科举

建水最早的教育机构,是从元初开始创立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参加科举获取功名,跻身仕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成为教育的延伸。

在建水文庙西碑廊,有一座《建水岁科试田碑记》。是清朝乾隆六十年()立石,临安知府江滩源等撰文,记述刊立岁科试田碑经过。

△建水岁科试田碑记

现存历代进士题名碑最多的是建水文庙。这里有大量明、清两代进士题名碑,是建水最大的碑林。据史籍记载,元代自皇庆三年(年)开科取士后,承袭唐代之遗风,中试的进士,都要仿效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照例把自己的姓名刻于碑上,立于孔庙。以显示自己的尊荣。明、清两代的中试进士,也都仿效元代进士的做法,将自己的姓名刻于碑上,立于孔庙内。故建水文庙内有如此多的进士题名碑。教育兴,则人才出;教育衰,则人才落,元明清的封建统治者,通过在建水兴办教育,传播儒学文化,极大地促了建水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一步开发。

碑与贬官文化

历代封建帝王都不曾放弃过对于贬官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起“贬官”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屈原、柳宗元、范仲淹。难以想象的是,一如建水县地处南蛮之地也会烙印着贬官的行迹,流传着贬官的话题。

在建水小桂湖畔福东寺内。刻有一块《升庵像赞碑》,上部为杨升庵晚年石刻像,高约20厘米升庵身着长袍戴帽,手柱竹节杖,容颜风雅、亲切感人、俨然学者风度。旁有篆文小字一行“杨升庵先生像”,左刻隶书《自题像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愧乎君亲。遭逢不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乐余年。天之赋畀,何其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困而亨,充而盈,宠为辱,平为福者耶。死亦不忧,生亦不喜。生顺死安,可谓云尔。死于此,葬于此。斯已矣。积善不报,在诸子师友相厚之极,碑及此。”

△升庵像赞碑

△杨升庵先生像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杨升庵是四川新都人,世代宦海为官。

杨升庵23岁就中了状元郎。他不但忙于翰林院的编篡,还操持着对帝王的教学。这时的杨升庵,他完全可以凭借浩荡的皇权皇恩青云直上九重天,鹏程遨游十万里,大可不必去踩响皇家的*治地雷,触动帝王不可触及的神经。可他偏偏不顾生死攸关之事,竟敢在充满皇权皇威的大堂上发宏论,“议大礼”。于是他被流放到云南,去接受一种特殊的精神折磨。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兼有者乐石。“乐”字在古汉语中可当“要”字解释。杨升庵此生要的就是云南这片云,云南这重山。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旦沦为贬官,卸下顶戴花翎之后,为官的一面就会自嘲为过眼烟云,反倒很注重文化人格的塑造。于是性情也就豁达起来,心态也正常起来。于是,百姓们对他的态度也就会近乎起来。也很会注意他所到之处,会不会留下什么惊人的墨迹,警世的格言。于是贬官的字画,往往会产生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诸如: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杨升庵的《自题像赞》等等。都为后人所唱咏,所背颂。

碑与寺庙文化

建水全县有古寺庙近百座,仅城区就有庙宗40多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指林寺,就是其中一座有名的古寺庙。

《重修指林禅寺碑记》立于指林寺大殿西侧,通高厘米,其中碑额69厘米,碑身厘米,碑跌62厘米;碑身宽91.5厘米,碑阳共32行,字,楷书,碑额上圆下方,阴刻云纹,篆书“重修指林寺记”。碑刻时间为明“景泰元年()岁次庚午九月初一日,当代住持温成立”。指林寺号称“临安首寺”从碑记载来看“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因而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的说法。碑刻上还记载明代寺内“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群瞻依之所,”是滇南著名的佛教圣地。元时滇南佛教盛行,扩建成大庙,以异人指林言鹿的传说取名“指林寺”。碑文不仅是研究指林寺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献,而且涉及*治、*事、文化、经济、教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历史内容。碑文有史实、有议论,行笔流畅,见解颇深,情溢于中,不愧为“巨笔雄文”。指林寺碑,是建水历史的开篇词,更是建水寺庙文化的发源地。

△重修指林禅寺碑记

碑与艺术美学

碑刻是最纯粹的线的艺术,是一种线的形式艺术。碑刻通过线的运动和变化构成自己独立的艺术世界。碑刻作品中线的运动,蕴涵着主体生命律动的节奏:建水崇文塔塔基上的《宁边楼碑记》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通海人阚祯兆代临元镇总兵王洪仁书写的,狂草,笔走龙蛇,狂放奔逸,所表现出的是线的奔放,是主体生命、个性和情致在书法中的投射,这块碑刻被视为线的艺术,反映线的力量,表现线的变化和审美张力

《宁边楼碑记》充满了刚健之力和刚健之势。笔力雄健,狂放不拘,堪称书艺珍品。

△宁边楼碑记

碑与拓片艺术

提起建水的碑刻文化,不得不提拓本。用纸墨从铜器石碑上打印出来的文本,纸被墨染成黑的,有字迹处是白的,这种黑纸白字,现在称为拓本。

当我们面对一幅碑刻拓片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有强烈的空间特征。汉字中线条构造的空间性,决定了碑刻拓空间意识。在这幅拓片中,线条之间的搭配与交替,体现出的是完整意义上的空间原理—平衡、均匀、对称、并列等。碑的残剥与书写者当时的创作意图无丝毫关系。斑剥效果是大自然风雨侵蚀的结果(当然人工捶拓的结果),它是一也有种时间的标志。大凡越古老的作品风蚀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越引人注目的作品受人工捶拓的机会也就越多。斑剥的效果是对实际存在的点线结构处理的一种虚实对比的追加。

△庄子与惠子

△隶书

一件拓片,黑底是虚,刻线之白是实。这是一种虚实对比。线条的密与疏、散与整,也是虚实对比。线条的长短、方圆,面积的宽窄,又是一种对比。这就是碑刻拓片的美感魅力所在。

好文推荐:

乡村纪行

没想到建水还藏着这样一个古村,可惜知道的人太少

最发现丨甸溪水潺乡愁远

悦读红河

家洛作品:读诗的夜

作者

何俊杰文/图

责编

马映竹

邮箱

rwhhrwh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