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http://m.39.net/pf/a_4789103.html访谈人:吴富水,红河日报社记者。
访谈嘉宾:于坚,20世纪80年代成名,“第三代”代表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代表作有《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等。
于坚(图片来源于醉翁一居诗话)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建水了,反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坚就时不时地从昆明或者其他城市来建水小住几日。每次来建水,他都会去老朋友老李家——那个曾经破败不堪,现在被修葺一新,名字叫作“静庐”的四合院。
于坚在建水(吴富水摄)
已经退休的老李是建水县*协特聘的艺术家,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这儿是他的家,也是他的乐园。占地多平方米的院子改成了民宿,一为打发时间,二为招待来来往往的朋友。前院住客人,后院是自己的家,互不影响。于坚这次到建水也不例外,当天就住进了“静庐”。
老宅“静庐”(嘉茗摄)
在老李的茶室里,于坚一边品茶,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建水记》。今年66岁的于坚一如既往地喜欢讲昆明话,就像22年前记者在云南大学第一次听他读自己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低沉而平直,舒缓而轻柔。
《建水记》集结成书并不在于坚的创作计划中,他原本只是打算出一本摄影集。书中的照片有黑白的、彩色的,拍摄跨度从年到年。拍摄的设备从曾经的胶片相机发展为数码相机。
“我在建水拍了很多照片,大部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景,更多的是建水某个街道上的行人或者某个餐馆的伙计。原来在建水有个茶馆,门口有个大大的黑色炉子,炉子外面是一圈烧水的水壶。”于坚说,除了拍摄照片,他作为一个作家也会写一些文字,从年开始写建水小记,当时就是想写点东西,没有想过写一本书。
于坚为建水朋友签名(吴富水摄)
在写作的过程中,于坚认识了建水县旅投公司的负责人李春永,在聊到建水的文化、历史时,大家有了“建水是‘老’的,建水是美好的,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没了”的共识。传承千年的临安古镇,有太多的优秀文化需要去传承,应该把建水作为中国的活标本记录下来,他作为一个作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水古城街道(来源:上善建水)
“建水的‘老’是一种乡愁,而且是活着的乡愁。”于坚说,他曾经明确表示,不会写成建水旅游宣传手册。他要参照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写的《忧郁的热带》,在人类学调查基础上,写建水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最后的成书,也是一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思,更是以建水的历史变迁来反思中国近代百年的社会发展变化。
夜建水(卢维前摄)
“我去过几百个县城,但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无数曾经像建水一样的城市消失了,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化都市,但只有建水是活着的。”于坚说,他喜欢建水,就像他在《建水记》里写的,“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他在昆明生活这么多年,没有一条街像建水这样,随时能看到老人,大家走着走着就能遇到熟人,互相问好,让每个人都觉得有存在感。
建水人的慢生活(来源:临安新视力纪实摄影)
而在此次入选高考的文章中,于坚写了“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麦!”临安饭店的烧麦是于坚的最爱,吃了几十年,味道没变,于坚每次到建水必须要去临安饭店来上几份烧麦解馋。烧麦只是建水的诸多美食之一,这里还有烧豆腐、凉米线等美食,不胜枚举。不论是吃一份烧麦,还是烤几个臭豆腐,对于于坚来说都是一种生活,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更是一种充满了灵*的生活。
西门豆腐(卢维前摄)
在于坚看来,古城有很多,只有建水是活着的。其他的古城成了民居博物馆,只有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过着与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挑水的、送水的、做豆腐的、纳鞋底的、补衣裳的、做木工的、做陶器的……银匠、屠夫、鱼贩……洗衣的妇人也还蹲在井边,背上依然背着个娃娃。明月依然在这个城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建水人的慢生活(来源:临安新视力纪实摄影)
他不懂高考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解析疑问,作为本文的作者,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文章和语文毕竟是不同的。
《建水记》因为高考火了,对于于坚来说,作为一个作家还是要回归文人的本身,让身边的人知道文人,尊重文人,最终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写《建水记》,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建水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点作用。
责编
张哲心实习生
杜丽钦
邮箱
rwhhrwh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