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南又有33个县甩掉穷帽,快来为家乡点赞 [复制链接]

1#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bflvye.com/

官宣

云南又有33个县(市、区)

甩掉穷帽

4月30日

云南省年贫困县退出

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

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

实地评估检查

云南33个贫困县(市、区)

全部达到退出条件

经省委、省*府研究

同意退出贫困县序列

至此,全省累计有48个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占贫困县总数的54.5%,与全国贫困县退出进度大致相当,为确保年脱贫攻坚取得全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我省13个州(市)的33个贫困县(市、区)申请退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和要求,从严从实,周密部署,认真组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

省委、省*府高度重视贫困县退出工作,认真落实“省负总责”要求,制定了《云南省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查实评。贫困县退出工作严格按照“县级申请、州(市)审核、省级核查和实地评估检查、公示和审定、批准退出”的程序开展。

检查评估结果显示,33个县(市、区)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均达到90%以上,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议省级批准退出。

年4月4日至11日,经综合分析,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在省*府门户网站、省级主流媒体发布了33个县(市、区)退出公示。经省委、省*府研究同意,批准33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总体来看,33个县(市、区)*委、*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坚克难,尽锐出战。做到攻坚责任落实到位、帮扶措施更加精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

发布会提出,贫困县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33个已经摘帽的县(市、区)还有贫困人口户人,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还有部分需要继续帮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稳定就业能力,有的还要千方百计激发内生动力,做到志、智双扶。下一步,我省将开展脱贫攻坚“夏季攻势”,持续抓好重点工作落实。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持续抓好问题整改,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这33个县(市、区)是如何“甩帽”的。

东川区:建设焕然一新的幸福美丽新铜都

东川区阿旺镇大石头村陶家小河芦笋基地。东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东川是革命老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人口多、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

东川区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山区群众,投资25.4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建档立卡搬迁对象户人),占昆明市搬迁任务的77.6%,城镇化安置率达95.67%,是全省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此外、东川区通过危房改造、“六大就业扶贫行动”、生态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使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体达到现行脱贫摘帽标准。截至年12月31日,东川区户人已脱贫。在下步工作中,东川将坚持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一手抓经济提质增效,紧扣“高质量快速发展”主线,深入实施“一巩固、一攻坚、三突破、一提升”行动,解放思想、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奋力开创幸福美丽新铜都建设新局面,确保东川深度贫困县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禄劝县:脱贫之力磅礴刚劲脱贫之效扎实过硬

焕然一新的马鹿塘撒马基村委会公路冯志辉摄

禄劝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和全省8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集“老、少、边、穷”于一体。

禄劝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强化战略思维,率先建立“七个攻坚体系”;强化战役攻坚,有序组织“三个百日会战”;强化战术精准,全面实施“五个到户到人”,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打仗意识,先行先试、挂图作战,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禄劝实践。

禄劝脱贫之路艰辛曲折、脱贫之举务实出新、脱贫之力磅礴刚劲、脱贫之效扎实过硬。通过提升“两业”组织水平、危房改造、扶贫扶智、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至年,禄劝县有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超过贫困线标准,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人饮安全有保障。

威信县:多措并举探索脱贫路径,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建设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龙溪小区。威信县扶贫办供图

威信县既是革命老区县,又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位于泸州、宜宾、毕节、昭通4个地级城市的地理中心点,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欠发达县。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威信县对标对表的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脱贫保障类和巩固提升类两个大类细化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汇聚和统筹各类资金项目,全力打好打赢就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八大攻坚战。因地制宜,通过“就业扶贫脱贫一批”“产业扶贫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方式,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威信路径。

几年来,威信县累计实现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12.37%下降到1.57%,创造了威信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绥江县:“一增一减”助力困难群众脱贫提速

绥江猕猴桃产业助农增收。绥江县扶贫办供图

绥江县位于昭通市最北端、滇川两省三市州结合部,因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建设,绥江实施了1座县城、3个集镇整体搬迁,移民6万人,成为云南省第一移民大县。因受交通落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成为昭通市10个贫困县之一。

自年以来,绥江县委、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汇全县之智,坚持“第一户主”领发展、“五查五看”保精准、“三上三下”保认同、“五访两诺”补短板、“四同四到”转作风、“四项机制”抓落实等举措,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绥江县创新提出“一增一减”工作方法,一边做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增收“加法”,一边做好中医入户和便民扶贫降费“减法”,助力困难群众脱贫提速。

截至年末,绥江县累计出列31个贫困村,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由41.3%降至1.29%。

富源县:强化精准管理扎实完成脱贫摘帽工作

又是一年丰收季,群众家里金*的玉米堆满了院子。富源县扶贫办供图

富源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富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16.1%。

自精准扶贫以来,富源县强化精准管理。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环节,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强化脱贫支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河乌猪、魔芋、烤烟等特色产业。坚持转移输出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做强经济,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同时,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扶贫工厂让群众在家里增收有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了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全面彻底的农村危房改造让群众住上安居房。

截至年末,富源县8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户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5%,贫困县摘帽顺利完成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

师宗县:群众工作全覆盖万众一心斗贫困

群众走向幸福新生活。师宗县扶贫办供图

师宗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曾被冠予“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等美誉,但长期以来师宗县作为典型的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县,因环境之困、道路之困、饮水之困等“六困”并存,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实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师宗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努力实现脱贫群众收入达标、饮水保障达标、住房安全达标、教育保障达标、就医保障达标和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群众认可度大幅提升的“五达标两提升”目标。通过创新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扶贫持续稳定增收和保障格局,并在全市率先实现“组组通”目标。此外,师宗县坚持让每一个群众都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大干脱贫的浓厚氛围。经过不懈地努力,全县5个贫困乡镇、9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贫户人。

龙陵县: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白花蛇舌草蓬勃发展徐静摄

与缅甸隔江相望的龙陵县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境内抗战文化、*龙玉文化、侨乡文化等交相辉映,同还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但贫困也曾一度困扰着这里。

为了实现脱贫摘帽,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龙陵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持产业、就业同时发力,重点发展石斛、肉牛、*山羊等特色种养业;通过精准组织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发面持续发力,龙陵县还持续聚力生态扶贫,实现了绿色增长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年以来,龙陵各级干部进村入户与广大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部分贫困群众不仅靠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还主动帮带贫困乡亲,变成了新的扶贫力量。至年,龙陵累计脱贫出列7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户人。

昌宁县:“八大工程”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昌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昌宁蕴含“昌盛安宁”之意,是全国知名的“千年茶乡”,也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远、贫困为一体的传统农业县。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昌宁全面抓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综合覆盖率达%;创新抓转移就业,实现了转移一个劳动力,稳定脱贫一家人的目标。同时,重点抓住房改善,用心抓社会事业,持续抓民生保障,合力抓基础建设,突出抓*建引领。深入探索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总结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工作经验,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综合保障、基础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扶贫扶志“八大工程”,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到年末,全县累计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为1.62%,累计有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稳定有序退出。

双柏县:除掉“拦路虎”虎乡大地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易地搬迁农户到葡萄种植基地务工。双柏县扶贫办供图

作为楚雄南大门,双柏县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荟萃,素有“滇中绿海明珠”“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等美誉,但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成为了虎乡大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面对县情实际,双柏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立下愚公志下足“绣花”功,建立健全责任、*策、问效等“六大体系”,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五个环节”,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专项工作为抓手,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夺取全面胜利。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双柏县完成了2个贫困乡镇退出,38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户人。

南华县:全面打造脱贫奔小康的“南华样本”

南华县大旭宇大桥建成通车者美春摄作为“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的南华县,具有交通区位优越、林业优势独特、矿产资源丰富、彝族风情浓郁等突出特点,但山区面积较大、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为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南华县扎实推进产业就业、住房保障、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扶贫扶智等具体工作,建好“指挥部”、握紧“指挥棒”、用好“指挥权”、配强“突击队”,狠下“绣花”功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打造了脱贫奔小康的“南华样本”。截至年底,南华县75个贫困行*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贫困县退出五项指标均已达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累计户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大姚县:*建领航脱贫攻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大姚县扶贫车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张从华摄

地处楚雄州西北部的大姚县,境内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做工最精湛的孔子铜像,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等美誉,虽然该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但贫困面广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使其成为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片区县。

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大姚县始终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等脱贫退出标准,以“绣花”功夫抓细抓实“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各项具体工作。通过*建领航脱贫攻坚、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式方法,切实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目标。年至年,大姚县4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7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全县累计脱贫户人,整县脱贫摘帽的各项指标均已达标。

永仁县:一切为了脱贫一切围绕脱贫一切服务脱贫

落水洞樱桃成了永仁县脱贫致富的一张名片。永仁县扶贫办供图

地处滇川两省四州市六县区交汇处的永仁县,有着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彝族赛装源等美誉,但全县的60个行*村中有50个属于贫困村,在年有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为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永仁县委、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苦熬不如苦干”的精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标准,围绕一切为了脱贫、一切围绕脱贫、一切服务脱贫的原则,尽锐出战、集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而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找准脱贫路子。在开展具体工作中,永仁县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一切可用的资金,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截至年底,永仁县实现49个贫困村出列,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出列。

泸西县:农民变股民以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增收

泸西脱贫攻坚成。泸西县扶贫办供图

泸西县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节点,但长久以来由于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产业散小弱等,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西县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试点工作,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愿以土地资源折资、现金入股等方式加入综合服务社,贫困户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形成了产权入股、订单带动、劳务合作等各类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农户有效融入产业链条,以组织引领带动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了“建好一个*组织、办好一个合作社、壮大一个集体经济、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共赢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实现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已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砚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注入“新活力”

砚山县发展传统刺产业肋力脱贫攻坚。砚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砚山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砚山县通过建立务实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和全员动员机制、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有效拓宽脱贫路径。易地扶贫搬迁跑出砚山“加速度”。“四种模式”扶贫车间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五面红旗”为“*建扶贫双推进”有效载体。“三结合四到位”确保教育扶贫*策精准落实。探索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社会扶贫“五种模式”精准发力显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截至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22%,贫困行*村出列76个,户人脱贫退出。

西畴县:弘扬“西畴精神”不等不靠实干致富

西畴县脱贫攻坚成效图。西畴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75.4%,人均耕地仅有0.78亩,是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畴县探索“六子登科””,五法治水”水利建设模式,破解山区人畜饮水难题。加快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三生三美”乡村建设,共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农民四变”改革,另辟蹊径拓宽增收新渠道。“五分钱”工程,“合作收益”扶贫,破解贫困户持续增收难题。“道德银行”积分制模式,劳动换取“幸福超市”商品。“扶贫车间”脱贫。“穷县办富教育”扶贫。“*建+扶贫”,提高脱贫攻坚组织力。“派单履责、联动监督”,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讲习。“脱贫任务上墙管理”,信息明白到户到人。“8、4、3”规范档案痕迹管理。

至年底,全县累计脱贫退出户人,出列60个贫困行*村,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7%。

景谷县:攻坚拔寨铲穷根齐心协力创富路

在景谷县民乐镇芒专村芒令村民小组,每周六“小手拉大手”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形成常态化。景谷县委宣传部供图

景谷是一个以傣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也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个,贫困人口户人,贫困人口分布在10个乡(镇)个行*村个村民小组。

景谷县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策措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把家底排查关、群众参与关、严把评定程序关,扣牢“第一粒纽扣”,切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石。拧紧脱贫攻坚“领头羊”、驻村“集团*”、部门资源“结对帮”、沪滇协作“对口帮”、社会力量这“五股力量”,切实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聚集能量。实施产业扶贫、住房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生态扶贫、基础建设“八大工程”,切实把精准扶贫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

年至年,全县实现了99个贫困村退出,户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户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9%。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镇沅县:农民富群众笑鲜活实践闯新路

糯扎渡水电站移民搬迁新风貌。镇沅县委宣传部供图

镇沅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部,位于哀牢山、无量山与澜沧江之间,形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是西南边疆的一颗绿色明珠。但是,这里民族多,贫困人口也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沅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团结一心、埋头苦干,用*性和人格作担保,用帽子和饭碗作抵押,用辛劳和付出诠释责任,创新实践了“3个50%”驻镇驻村帮扶体系、“1”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三板一记录一体系”对象精准管理模式、“好汉班”集中培训模式、“一会三卡”巩固提升模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攻坚措施,走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策为底线,以压实干部责任为保障的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路子。

通过集中攻坚,~年,镇沅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户人。农民富了,群众笑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和内生动力激发前所未有,听*话、感*恩、跟*走的意愿更加强烈。

西盟县:劳动力转移“五个机制”助脱贫

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茶园。西盟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盟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盟县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教育医疗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属综合型民族整体性贫困,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为全面摸清全县贫困底数,西盟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精准识别程序,先后集中开展10轮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工作。针对主要致贫原因,西盟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培训机制,以“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就业链条机制,加强东西劳务协作,利用年沪滇合作项目资金,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建立奖补机制,明确相应的激励*策和补贴机制。建立联络员机制,加强服务管理。建立维权机制,完善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通过采取“五个机制”保障服务,有力促进了西盟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

年,西盟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孟连县:全力探索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新路子

孟连县新兴产业牛油果助民增收。孟连县委宣传部供图

孟连,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县内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4%。孟连也是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村33个。

孟连县严格“五查五看”“三评四定”,推行动态管理“七步工作法”,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一人。整合帮扶资源,切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凝聚攻坚合力。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脱贫、健康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志“十大行动”,确保脱贫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科学编制村“施工图”、乡(镇)“路线图”、县“项目库”,确保小康路上不掉一人。

~年,全县实现3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户人贫困人口应退尽退,贫困发生率从年末的31%降至1.32%。

勐腊县:产业发展促脱贫

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引入“公益”扶贫模式,破解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胡荣杰摄

澜媚国界,纯粹勐腊沐浴着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东风,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勐腊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有为,持续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争当彩云南山区发展排头兵,处处呈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壮丽景象。

勐腊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和“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茶叶、橡胶、蔗糖、砂仁等传统产业和养殖、热带水果、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勐腊特色的“1+N”产业扶贫新格局。

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各级干部组成42支驻村工作队名工作队员,5支少数民族工作队19名工作队员坚持下沉一线、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年,勐腊县脱贫户7人。脱贫攻坚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美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扶贫*策,边境民族地区享受到了*策福利,经济、社会、生态、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各民族之间更为团结、关系更为融洽。

漾濞县:苍山西麓战贫困漾江之畔建小康

漾濞县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县9个乡镇65个村都有核桃种植,种植

核桃农户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9%。漾濞县扶贫办供图

地处苍山西麓的漾濞县,驰名中外的漾濞核桃就产自这里。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行动,全县的增收渠道更加拓宽,致富信心更加充足,获得感更加充实,致富硬件更加夯实,保障水平更加稳固。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出2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1.07%。累计筹集、整合各类资金万元,全部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近9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事关漾濞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漾濞群众民生福祉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项目。

脱贫攻坚的四年,成为了漾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凝聚力最强大、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成效最明显、群众获得感最显著的四年,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南涧县:6个创新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

美丽的南涧县城资料图

南涧县是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彝族自治县,是61个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

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涧把全县8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分成8大战区,实行脱贫攻坚挂图作战,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51.03亿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涧县实现了脱贫攻坚的6个创新——创新推出“*担银农”一体化扶贫专项贷款,创新推出村组公路“”*策,创新推出教育扶贫基金和产业扶贫基金,创新“5天4夜驻村”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