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对紫陶产品进行装饰
拉胚、修胚、刻填……随着建水紫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最近,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生产车间里也开始忙碌起来,几位身有残疾的工人在认真仔细地加工紫陶产品,这些紫陶产品的销售所得是他们的工资保障,而这份工资则是他们一家摆脱贫困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生产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中,车福云是年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毕业的30名学生之一,由于他技术好、工作勤快、为人实在,毕业后被学校返聘到培训基地,一边做工一边带新招的学生,既是老师也是工人。被学校返聘后,车福云吃住由学校提供,每个月还拿着多元的工资。车福云说:“虽然自己身有残疾,但因为有了制陶技术,并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现在全家生活不愁了,彻底摆脱了贫困。”
其实,像车福云一样因身患残疾而导致生活困难的人不在少数。建水县以“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为原则,按照“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针对残疾人的特点,结合建水紫陶产业发展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两大优势,于年在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建成紫陶培训基地。该基地集人才培养、产品生产及销售为一体,定向招收红河州内有学习意向的残疾人,让他们学到紫陶加工的一技之长,毕业后可选择留校就业或外出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从而实现培训一个残疾人脱贫一户残疾人家庭的目标。
正在拉坯的工人
据悉,自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建成紫陶培训基地以来,共培训学员人,其中,本校职高生87人,社会残疾人共培训9期95人,培训友邻学校相应专业实训学生30人。这些残疾人经过培训都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他们靠自己的技艺月工资收入均达到元以上,有的甚至成为高级技术工,月收入己逾万元,使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
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沈路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毕业后开了自己的紫陶工作室,并聘请部分残疾人为工人,自己还被评为县级紫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业内有了一定知名度。同样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薛剑锋,之前到上海学习动漫设计,毕业后因身体残疾在同行业中没有优势而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后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后主攻书画装饰,目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靠自己精湛的技艺每个月工资达1万元以上。
来源:红河日报
实习编辑:赵婧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